“空,非空,非非空”的认识和体会

以前看小说常看到类似这样的一句话:”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从而可以知道”空”是佛教里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空”是什么意思呢?

“空,非空,非非空”是大乘佛法里的重要思想,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最大差别是:小乘是”自度”,大乘是”自度、度他”。

在佛学的”三乘”教法当中,”声闻乘”、”缘觉乘”是属于”自度”范围,而”菩萨乘”是属于”自度、度他”的范围,是大乘佛法的重要内容和修习法门。

什么是”菩萨”,菩萨简单点说即是”以出世间的心态,做入世间的种种事”的”觉有情”者。菩萨的终生目标是成”佛”,成”佛”的意义是”普度众生”。

在佛的眼中:众生都被一切境像所迷惑所执着,思维状态和精神状态往往不能自主地受境像所牵引而不断地造作。”贪嗔痴慢疑见”的失控,产生了种种负能量。

这些负能量包括:善恶、高低、优劣、爱怨、敌友、得失、生死、异同等”二元对立”产生的负面情绪,为已之私而伤害他人行为,顺境傲慢,逆境颓废思想等等,用更专业的佛学名词即是”四圣谛”中所说的”三苦或八苦”。

而佛的本身,早已看透世界一切假像,虽也经历凡夫般的事,甚至也会随顺境像与凡夫同悲同乐,但思维状态和精神世界是不染世间假像,所谓的”同悲同乐”只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所以在《无量义经》说: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

四个字概括众生和佛的境界区别:心由境转即众生,境有心转即佛。

在佛的眼中: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道。若要度众生,是需要一个步骤和过程。这些步骤和过程可以分为”空,非空,非非空”。

1.佛说空:目的是为了破除众生的一切”我执、法执”,陈述世界一切现像都是在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当中,所有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无实体性所得。因缘而生的物质或现象都是为了方便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而给予的一个假名或一个概念,这些假名或概念只是物质组合或现象组合的名称,就像”桌子”,桌子本身只是在描述一样东西,但这东西并非是”唯一、实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组成,它是由桌脚、桌面、铁钉、再加人为锯、刻等组成,每一个组件均再次分解成化学元素,最后还可以分解到电子质子等,当分解至最后不能再分解时,与”空”无异。空气和桌子其本质是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电子质子中子等构成,最本质的特性就是”空”性。

2.佛说非空:即俗谛,目的是为了引导修行者,避免他们修习上述”空相”时,陷入另一个执着或观念:既然一切皆空,那人还努力干嘛呢?佛要”普度众生”,消极的思维意识是无法获得佛所说的”智慧”,更不可能成佛道,所以要说”非空”,积极肯定我们所看到的所想到所触摸到的等物质或现象是真实的,是具有秒用的,就像说”桌子”,虽是组合之相,但能方便人们的交流认识使用等,满足人们”借假修真”的需求。

3.佛又说非非空:非”非空”,再次修正”空与非空”的断裂思想,指引出”色、空”圆融的修持法门,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亦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强调”普度众生”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修行者需要实践”菩萨乘”。

由此可知”空、非空、非非空”是具有次弟性的,是心灵的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如果用它来对证我们生活或工作,是否更有意义呢?

1.当我们工作取得成功时,要想到成功是因为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像领导的决策、主管的支持、外围团队的协助、成员的努力等,不能贪功而傲慢或否定或轻慢其它助缘的作用。

2.但我们也要肯定个人的积极作用,肯定自身努力的价值。

3.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更佳的方法是乐于分享。

 

对佛法的了解越多,越发现我了解得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