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趣味人生

个人对生活的种种事,种种体会。

俞敏洪老师的13条领导力的原则

①愿景原则:清楚使命、明确愿景、坚定信念、激励成员
②目标原则:战略制定、分解步骤、目标衔接、战术跟上
③团队原则:价值一致、能力多样、跨代结合、充分授权
④回避原则:杜绝私事、严防宠幸、任人唯贤、远离家族
⑤齐心原则:统一思想、避免派系、内部齐心、外部树信
⑥商道原则:确定大势、弄清形势、厚积薄发、稳步多元
⑦痛点原则:洞察需求、破解痛点、不拘形式、直达关键
⑧专注原则:垂直深挖、集中兵力、甩开对手、形成壁垒
⑨变革原则:组织变革、模式变革、思维变革、科技变革
⑩底线原则:底线共识、坚持原则、不存侥幸、心安理得
⑪德行原则:问心无愧、知行合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⑫成长原则:读书有用、行成长路、交良师友、做谦虚人
⑬退身原则:奠定文化、布局人才、功成身退、海阔天高

摘:一念行者

早晨清醒来,如果你有一个念头想起觉知,
那么,就有意识地下床,有意识地穿鞋子,有意识地抬起你的脚,
有意识地去卫生间……然后有意识地刷牙,有意识地洗脸,
然后有意识地驾车或骑车去上班。
然后,有意识地工作……
如此对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保持个“知”的状态,
这就是“正念觉知”。
它是由一个念头发起,一种以“正念”止“乱念”的方式。
这是有为法的觉,也叫妄觉。
但,如果你就这样不停地练习、练习、练习,
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有为的觉突然“脱落”,你进入了一种不用努力的觉。
同时你也看到了无量无边的光明,周彻一切。
这个过程叫“放大光明”,你所见到的觉叫“本觉”。
当你来到“本觉”,光明普照天地,
此时你的觉行感觉更透彻、更利索、更清晰、更加愉悦和快乐。
跳,你跳在自己不动的见性里;走,你走在无边的不动国。
山,安稳在你的真心里;水,歌唱在你的自性中。
你自己日夜行住坐卧在自己不动的心地上,一切自然而清明。
此时你的觉毫不费力气,这叫“无为法的觉”;
你感到一切像光明照着梦境一样,这叫作“生活在本觉之中”,也叫安住在“空性”之中。
如果你来到这种境地,你想有意识地呆在这种情景里,这叫“守觉”或“守真心”;
也叫“端坐念实相”,也叫“实相念佛”,也叫“安住涅槃城”,也叫“入住大光明”,也叫“活在当下”……
总之,它有很多名称,但指的都是同一情形。
这是最后的境界了吗?当然不是。
如果这样,有为法的觉时,你叫时刻提着个觉——时刻“提着个灯笼”,
那么现在就叫,“时刻举着个太阳”,或者叫“只想过白天不想过黑夜”。
本觉虽然无为的移进了你的世界,但如果你想有为的呆在其中,这又走进了有为法。
对于修行,这不是自然的;这种情况,也必须舍。
修觉之中:开始你时刻提着个觉,提一段时间;
当有一天你进入了本觉,在本觉呆一段时间(其实你不可能出脱它)。
然后都统统的弃舍,你不再追求任何东西,让那些东西来追你。
“哦,觉来了”——它来的正是时刻;“哦,没觉了”——这正是我需要的;
“我又一念来到本觉大光明中了”——哦,知道就行了;“啊,我又从那里出来了”——注意到就可以了。
一旦来到了本觉大光明,就把“觉”念放下吧,觉修结束了。
你干嘛还要拿着提着举着个它?你怕什么?
如果你不怕,没人需要任何法宝;相反,如果你还需要个觉宝,你又迷在觉上了。
过去你迷失在无明念中,现在你又于光明念中迷失;如同,过去你在夜里做梦,现在你在白天做梦一样。那是同一回事。
但,如果你来到了本觉大光明,仍还会有无数无量的妄念来侵犯怎么办?就像白天也遭贼人偷盗一般。
不要想着用你的觉来“克”它,对那些念头做功课。质疑它,让它自动化解,如同以汤销雪。
即使你活在了觉性大光明中,这种质疑念头的功课也是必须的,也是成为货真价实圆满佛的最快方式。
当你活在本觉大光明中,这种质疑念头的功课,是真正的大护法。
没有它,即使你是佛,也仍然会有很多“魔念”来侵扰你,如同佛陀最初成道于菩萨树下,代表五蕴的魔罗的五个女儿来犯他一样。
之于一路觉行,开始你时时提着个觉——叫觉行者;
后来,你进入了觉性大光明并想时刻呆在那个境界里,你叫“空行者”,
再到后来,前两种觉行你都丢了,你就叫“无行者”了,这就是佛了。
佛,如如不动,行而未行,这就是如来,时刻的如来。
诸修行者,这就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的过程。
带觉而行,在觉中行,行在觉中,行而无行,无觉而觉,如来直成。
一点分享,供养十方诸佛菩萨,阿弥陀佛。

腾迅佛学,我没有看错吧??

image

腾讯弹窗,竟然让我看到他的佛学网站,一下子惊呆了。而我很快注意到它的一篇文章,《因果律:佛法与科学的暗合》,地址:http://rufodao.qq.com/a/20141124/049271_all.htm#page1

在以前传统文化(儒释道)一直是由公益团体在推广,曾几何时我与身边朋友谈及佛学文化时,总感到有莫名的障碍。

现在有腾讯这样的大公司站出来,弘扬传统文化,这是怎样的一种功德哦!!!

想想那个国家的富强、兴旺不是建立在本土文化的强大之上哦!真心期望更多的大公司能关注传统文化,迈入弘扬传统文化的前列中。

爱你的敌人

这标题是德宝老师在《八正道》书藉里的,描述关于“正思维”的一个小标题,触动较大,于是摘出来,分享一下。原文如下:

有些人质疑,怎么可能把慈爱的感觉延伸到敌人身上,质疑自己怎么可能真诚地说:“愿我的敌人幸福、快乐与平安;愿他们没有任何困难或问题。”

这问题是因错误的思维而生起,唯有心中充满困惑者,才会表现冒犯或伤害我们的行为,我们称那样的人为“敌人”。但事实上,没有“敌人”这种人,是烦恼造成我们困扰。正念为我们指出,心的状态并非是永恒的,它们是短暂、可改正与可调整的。

具体而言,对于确保自身平安、快乐的最佳做法是,帮助敌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若所有的敌人都无痛苦、不满、苦恼、恐慌、偏执、压力与焦虑,他们将不再有理由成为我的敌人。一旦无烦恼,敌人就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是个大好人。

触动大,是因为曾几何时,我就是“因错误思维,心中充满困惑”,偶然无心冒犯或伤害别人,是自已制造了烦恼,却又把这烦恼加诸于别人,认为“把别人改变了,然后自已就拥有快乐了”。“无明”的种子创造出一个“假想敌”,让自已忘记真正的敌人是“无明”,是自已内心深处的“贪嗔痴慢疑见”,自已才是真正且唯一的敌人。

推荐阅读这本书《八正道》,链接是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zhuanzai/bazhengdao120627/bzd-22.htm

“空,非空,非非空”的认识和体会

以前看小说常看到类似这样的一句话:”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从而可以知道”空”是佛教里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空”是什么意思呢?

“空,非空,非非空”是大乘佛法里的重要思想,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最大差别是:小乘是”自度”,大乘是”自度、度他”。

在佛学的”三乘”教法当中,”声闻乘”、”缘觉乘”是属于”自度”范围,而”菩萨乘”是属于”自度、度他”的范围,是大乘佛法的重要内容和修习法门。

什么是”菩萨”,菩萨简单点说即是”以出世间的心态,做入世间的种种事”的”觉有情”者。菩萨的终生目标是成”佛”,成”佛”的意义是”普度众生”。

在佛的眼中:众生都被一切境像所迷惑所执着,思维状态和精神状态往往不能自主地受境像所牵引而不断地造作。”贪嗔痴慢疑见”的失控,产生了种种负能量。

这些负能量包括:善恶、高低、优劣、爱怨、敌友、得失、生死、异同等”二元对立”产生的负面情绪,为已之私而伤害他人行为,顺境傲慢,逆境颓废思想等等,用更专业的佛学名词即是”四圣谛”中所说的”三苦或八苦”。

而佛的本身,早已看透世界一切假像,虽也经历凡夫般的事,甚至也会随顺境像与凡夫同悲同乐,但思维状态和精神世界是不染世间假像,所谓的”同悲同乐”只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所以在《无量义经》说: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

四个字概括众生和佛的境界区别:心由境转即众生,境有心转即佛。

在佛的眼中: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道。若要度众生,是需要一个步骤和过程。这些步骤和过程可以分为”空,非空,非非空”。

1.佛说空:目的是为了破除众生的一切”我执、法执”,陈述世界一切现像都是在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当中,所有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无实体性所得。因缘而生的物质或现象都是为了方便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而给予的一个假名或一个概念,这些假名或概念只是物质组合或现象组合的名称,就像”桌子”,桌子本身只是在描述一样东西,但这东西并非是”唯一、实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组成,它是由桌脚、桌面、铁钉、再加人为锯、刻等组成,每一个组件均再次分解成化学元素,最后还可以分解到电子质子等,当分解至最后不能再分解时,与”空”无异。空气和桌子其本质是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电子质子中子等构成,最本质的特性就是”空”性。

2.佛说非空:即俗谛,目的是为了引导修行者,避免他们修习上述”空相”时,陷入另一个执着或观念:既然一切皆空,那人还努力干嘛呢?佛要”普度众生”,消极的思维意识是无法获得佛所说的”智慧”,更不可能成佛道,所以要说”非空”,积极肯定我们所看到的所想到所触摸到的等物质或现象是真实的,是具有秒用的,就像说”桌子”,虽是组合之相,但能方便人们的交流认识使用等,满足人们”借假修真”的需求。

3.佛又说非非空:非”非空”,再次修正”空与非空”的断裂思想,指引出”色、空”圆融的修持法门,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亦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强调”普度众生”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修行者需要实践”菩萨乘”。

由此可知”空、非空、非非空”是具有次弟性的,是心灵的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如果用它来对证我们生活或工作,是否更有意义呢?

1.当我们工作取得成功时,要想到成功是因为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像领导的决策、主管的支持、外围团队的协助、成员的努力等,不能贪功而傲慢或否定或轻慢其它助缘的作用。

2.但我们也要肯定个人的积极作用,肯定自身努力的价值。

3.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更佳的方法是乐于分享。

 

对佛法的了解越多,越发现我了解得越少。

四圣谛

有幸了解了一点点佛教的历史,本人把所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总结如下:

佛陀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教分成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目前主要传承为南传佛教,传播区域主要是在泰国、缅甸、锡兰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大乘佛教,目前主要传承为北传佛教,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也称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公元七世纪直接由印度传入,同属于大乘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衰落后,但佛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它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扎根,当佛教的世界中心转移到中国后,它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另外两个宗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佛陀最初说法时,只宣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而”四圣谛”奠定了后续佛学的基本框架和骨干,是每一个初学者必学的初级法门。

 

四圣谛:

……1.苦谛:说明世间的各种苦果,包括”三苦”和”八苦”,三苦即”苦、坏、行”,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色、受、想、行、识)”

……2.集谛:说明各种苦产生的根源是烦恼,而烦恼再根据其来源又可分为”贪、嗔、痴、慢、疑、见”六种根本烦恼。

……3.灭谛:说明是一定有办法可以从各种烦恼苦果中解脱出来且最后将会证得究竟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4.道谛:说明如何解脱烦恼苦果及证得无余涅槃的具体修行办法,即是指有37种修行方法可以获得智慧且进入涅槃境界,简称”三十七助道法”。

八正道:

…..八正道即中道,是”三十七助道法”的其中八种修行方法,也是释迦尊者最初宣讲的修行法门,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十二因缘:

…..是指众生的”生老病死”,物质的”成住坏空”,思想或意识的”生住异灭”的全过程,可以划分出十二个环节,且每个环节是下一个环节的因,也是前一个环节的果,而这十二种因缘周而复始无有间断,从而形成轮回的特征,俗称”轮回“。

….1.缘于”无明”:无明产生行,无明即是”原本是假的,在不知道不觉中把它当作是真来处理,而这不知道不觉的瞬间就叫无明”,举例说明:在睡梦中,突然把某样东西当作是真的,那认为是真的那一刻就叫无明。

….2.缘于”行”:身口意造作的种种善业或恶业,产生识。

….3.缘于”识”:是指众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思维现象,而这思维由其产生的根源也可分为”六识”。

….4. 缘于”名色”:是指外在的客户环境,物质现象,可分为”六尘”。

….5. 缘于”六入”:是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6. 缘于”触”:与外境接触从而产生受。

….7. 缘于”受”:即”苦乐痛爽”等感受,从而再产生爱。

….8. 缘于”爱”:即爱欲或喜欢某些不喜欢某些,从而产生取。

….9. 缘于”取”:即是指追求造作,从而会再生有。

…10.缘于”有”:即是产生新的结果或存在新的东西。

…11. 缘于”生”:即是演变或变异,是指众生在成长或变化。

…12.缘于”老死”:即是指慢慢变老,最终消失。